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工程技術 > 正文
2009-07-29 08:56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摘 要:本文通過當代城市建筑設計所面臨的歷史拷問和美學思考并結合作者近年的工作實踐探討了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作者認為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建筑觀和積極的審美觀,其次應對建筑師負有的職業(yè)責任和社會責任有清醒的認識,再次應從工程技術的角度對建筑方案進行理性思考,尤其是從結構及設備專業(yè)的角度思考建筑可行性的問題。
關鍵詞: 建筑設計;社會文明;以人為本
一、前言
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時間快車的輪軌仿佛突然加快了速度。日新月異的漸變,滄海桑田的巨變在這個時代越來越讓人不以為異。變化,成了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在萬物的變化中生活讓人們變得忙碌,人們在變化中吃飯、開車、工作、娛樂、學習、睡覺,沒有變化反倒讓得人驚異了。這些現(xiàn)象在北京城市建筑中體現(xiàn)的更加明顯:長安街兩側令人側目的高樓不斷展露新顏,城區(qū)郊區(qū)一片片住宅小區(qū)拔地而起,爭奇斗艷。以前總是默默無聞的建筑和建筑師越來越有娛樂化的沖動。在這新一輪的經濟大潮中積累的財富和外商手中的熱錢紛紛轉向地產投資,體育地產、旅游地產、商業(yè)地產、開發(fā)區(qū)地產、會展地產、住宅地產成為資本轉化的各種形式。建筑也變得像資本一樣越來越不甘于在幕后暗中指揮,它總試圖用最個性的發(fā)行和裝束吸引目光并發(fā)出最響亮的吶喊。
建筑師在浪潮中幸福地痛苦著,無數(shù)的機會,無數(shù)的誘惑,無數(shù)的形式,無數(shù)的變化。選擇、剪切、復制、粘貼成為建筑師手中的利器,突然投身于這樣的名利場中,我們變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不自信,更加敏感也更加冷漠,更加仔細也更加粗放,更加無所顧忌也更加畏手畏腳。
人類的智慧也許是永不會被一時的幸福沖昏了頭腦,就在建筑師們揮舞著大筆撲向一個又一個盛宴的時候;就在有人舉杯相慶有人熬夜制圖的時候,有一個聲音總會悄然出現(xiàn):這一切都是真的嗎?這一切都是合理的嗎?這一切就是人類發(fā)展的方向嗎?這一切就是我們熱愛的那座城市嗎?在不知疲憊的向前狂奔中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腳步看看走過的是否指向未來的綠洲。事實上,污染越來越嚴重的危害人類健康,能源尤其是水資源的枯竭為城市的存在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安全讓母親不敢讓孩子在屋外獨自戲耍,塞車令城市失去了活力和效率,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愈來愈近然而心靈卻越來越疏離。
作為城市建設中重要一員的建筑師無論從責任道義還是自身專業(yè)上,都需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也許通過我們認真而又負責任的設計并不能從歸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我們至少能夠減少自身設計對城市對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危害。
二、建筑設計意義
1. 建筑設計與城市的關系
討論建筑設計的意義首先應該討論建筑設計與城市的關系。人類社會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城市及其造城運動的出現(xiàn)。可以這么說:隨著城市的出現(xiàn)人類歷史上最輝煌最激動人心的建筑藝術的大幕就此揭開了。營造城市所投入的巨大勞動和智慧讓一個個文明燦爛登場又黯然謝幕。今天即使古代文明早已灰飛煙滅了,但當我們看到些許遺跡的時候依然會為那時的壯美與精致而震驚。沒有城市,沒有那紛繁的功能與數(shù)量,建筑師也許永遠不會作為一個單獨的藝術與技術職業(yè)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僅次于總統(tǒng)的職業(yè)”。
眾所周知,人類在河流的渡口和道路的節(jié)點聚居形成了村鎮(zhèn),隨著經濟活動的開展有了市場的出現(xiàn)城市的功能驟然繁多了,之后隨著人口的加劇、交通的頻繁和城市的功能分區(qū),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出現(xiàn)了。其實早期的建筑師和規(guī)劃師是不分的,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才使建筑和規(guī)劃有了各自的分野。所以說建筑設計與城市的關系就像水滴之于江海,樹木之于森林。
從從屬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載體;從物質的角度來說,建筑是城市的主體;從人類活動的角度出發(fā),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類活動而創(chuàng)造的空間。只不過從數(shù)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細小很多。所以城市和建筑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的。
所以,做建筑設計首先要搞清楚建筑物與所在城市的關系。一般來說,建筑設計對于城市只能有兩種結果:令這個城市的環(huán)境更好或是更糟:
1) 綠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綠地。好的設計可以改善綠化、植被被破壞的程度,甚至通過立體的綠化措施創(chuàng)造出更富趣味的綠化場所。
2) 交通。人、車流線和數(shù)量的增加加劇了城市人車爭道的機會,汽車的增加占用空間且污染環(huán)境。好的設計會竭力避免流線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機會。同時減少汽車占用行人道路。
3) 能源。新建筑的加入增加了城市供水、電、氣、暖的數(shù)量。同時加劇了城市城市處理污水的壓力。好的設計應把節(jié)能措施作為重要的設計原則,減輕能源的消耗。
4) 城市功能。無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壞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設計應增加居民獨活動空間,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5) 文脈。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外觀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而惡俗的設計讓城市失去或消減了原有的特色。
6) 空間。有趣或是適當?shù)目臻g吸引人們在其內駐足、休憩。這種空間應該是有活力的、動人的場所。“一個社會公共機構的空間必須不僅容納人群的活動,而且還應該更好地促進公眾的活動,因此應該促使這些空間轉變?yōu)槲覀兯芙邮艿挠幸饬x的、值得改變的空間。”
除以上六條原則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可以作為我們建筑師評價建筑優(yōu)劣的標準。但這六條也許是最基本的準則。特也是建筑設計存在意義的基礎。
2. 建筑與社會文明的關系
學習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人都知道,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建筑的構筑本身就集合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同時也凝結無數(shù)的人類智慧和人類勞動。在文明史上,許多的文化現(xiàn)象都同時伴隨著大量標志性建筑的營造。
建筑的構筑因其復雜性和長期性往往滯后于同期科學文化發(fā)展的進程。然而在思想上,一個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結了這個時代最輝煌的量標志性建筑的營造。
建筑的構筑因其復雜性和長期性往往滯后于同期科學文化發(fā)展的進程。然而在思想上,一個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結了這個時代最輝煌的科學藝術文化成就。最后它甚至會超越它的形象本身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象征而穿越千年,世世代代的影響后人。這時的建筑所代表的意義也已超越了一般建筑師所討論的范疇。
上述問題同時揭示了建筑物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同時會為相應的階級服務的。因此在學習建筑史時就不難明白建筑物中形制、形象所反映的森嚴的等級、階級思想。雖然建筑不會成為社會進步、建筑變化的先鋒,但它會隨著設計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變化而變化。最終會形成時代所賦予的鮮明特征而代表這個時代的成就和沒落。
雖然在物質上建筑不是速朽的,但它們都改變不了最終湮滅的結果。但其在精神及文明上的傳承和影響卻是長久存在的。所以建筑設計在文化和哲學上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3. 建筑與人的關系
這里要說的是建筑和個人,即和生物及社會意義上的個體的人之間的相互影響。
大學里老師上課說過建筑設計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其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漸漸明白了其邏輯關系其實是“人創(chuàng)造了空間,空間反過來又影響了人”。
建筑設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功能。功能是什么?功能就是空間使用者對空間環(huán)境的各種要求,包括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年輕的建筑師往往將其片面的理解為平面功能,但平面功能僅僅是最基本的要求。這種方法是國內僵化建筑教育方法的產物。有機的,三維的思考建筑功能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有趣、靈活的空間環(huán)境。(例如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蓋里的做品)
人類大量的活動要在建筑中進行,所有與人生理有關的問題都應得到解決。如呼吸、行走、坐、臥、進食、排泄、取暖、避寒等等。這是建筑設計要解決的第一步。也是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空間基本要求。
其次,作為高等動物的人有比其它生物更高的需求。如:羞恥感(隱秘性)、光線、適宜的高度、聲音。
最后,應滿足人們社會性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如總經理辦公室的設置;特殊人群對空間的獨特要求;休息室及吸煙室的設置;火車站中母嬰候車室和軍人候車室的設置等等。
所以,功能所體現(xiàn)的就是人(設計者)在充分考慮自身多種需求的條件下為人(使用者)所創(chuàng)造的空間環(huán)境。然后,人(使用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期生活,這樣的空間的優(yōu)缺點又在生理及心理或是文化習慣上影響了人。
比如說,一個兒童在環(huán)境惡劣、空間狹小、毫無私密性可言的住宅中長大;而另一個孩子居住在功能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有舒適的個人空間中長大。相信從心理到生理健康這兩個孩子都會有所不同。這個例子也許極端了一些,但是在北京一些所謂的高檔寫字樓里,惡劣的新風系統(tǒng)、擁擠嘈雜的辦公環(huán)境、毫無私密性可言的個人空間真的是令人發(fā)瘋,苦不堪言。
建筑是為人服務,人創(chuàng)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又影響了人。我想這是建筑設計的主要目的和終極意義。
如果從以上三個方面理解了建筑設計的意義,我們就可以接著討論下面的問題,即建筑設計的方法。我想,理解建筑設計意義使建筑師樹立了正確的建筑觀和職業(yè)目標,然后才可以進行方法的探索。方法可以有新舊、高下,而建筑設計的目標和意義應是貫徹每個建筑師整個職業(yè)生涯的。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